近日,在“用科学技术创新守护大国粮仓——2024中储粮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发布会”上,中储粮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。其中,青羊区的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通过合作研发,推出了架空式粮食气膜仓、粮食扦检控制管理系统以及AI虫情监测分析终端等核心技术产品。这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粮食储存的效率和安全性,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。
架空式粮食气膜仓是此次发布的重点。该仓型在设计上颇具创新,采用气膜技术,可以在多种环境中保持优异的气密性和保温性能,创造出一个绿色、高效、节能、安全的粮食储存空间。根据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的介绍,这种新型的粮食气膜仓气密性达到了有关标准的六倍以上。在4600立方米的空间中,该仓储量达到7500吨,足以满足大约7万人的年粮食需求。
此外,这一气膜仓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新工艺,首先将气膜拉起,再进行内部建设,避免了外部天气的影响,来提升了建设的效率和安全性。据透露,使用气膜仓不仅能提高粮食的保存质量,还能降低维护成本,整体经济效益十分可观。以每个10万吨粮库为例,使用新技术后,轮换周期增效可达600万元至1000万元。
与气膜仓技术并行发展的还有AI虫情监测分析终端。这一系统的研发旨在解决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、遗漏风险大等痛点。通过引入视觉AI识别算法,该终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仓内害虫状况。项目负责的人介绍,通过400万像素的监控设备,系统能覆盖6米半径范围,实时反馈虫害数量,并推送相关警报,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与传统的人工检查相比,工作效率提升了10到20倍。同时,系统也具备对害虫的精准分类能力,未来将逐步加强数据分析,助力害虫防治的智能化。
在粮食入库的第一道关卡,智能扦检系统的推广更是此次科学技术创新的亮点之一。这一智能化的扦样设备,可以自动识别不同粮种和车辆,随机进行采样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耗时不超过三分钟,完全实现无人化操作。随只能检验技术的引入,粮食质量的检测也变得更高效和准确,避免了人为错误,提高了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。系统自动生成的检验数据,实时上传,确保了粮食收购的透明度。
从青羊区的中储粮研究成果能够正常的看到,科技在粮食仓储行业的应用已逐渐深入,促进了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。在物联网和AI的支持下,使用新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粮食储存安全,维护农民利益,促进粮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未来,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将继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,推动植物储粮的绿色技术与智能化装备,不断的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。随着这些创新成果的落地与应用,我们乐观地认为,智能科技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,助力实现更健康、安全和高效的粮食供应链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